欢迎来到 演艺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演艺发展 > 正文

文昌灰塑:省级非遗名录中的千年“3D立体画” 现代“绘”法传承新篇

时间:2024-05-25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5月22日,在文昌灰塑创作基地,文昌灰塑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许达联正在这里堆灰。他的身前,是一幅夏日荷花图,已由铅笔勾勒出图案。

  “这个月要把这幅灰塑做出来,下月初要带去省外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许达联喜欢这样的忙碌,因为这让他充满期待。

  灰塑,从石雕和泥塑两种技艺中派生出来,作为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成为当地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2023年12月28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文昌灰塑被列入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尽管是名录中的“新人”,文昌灰塑却由来已久。其始于南宋,源于闽南,经过历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画师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自成流派的建筑装饰文化。当下,这一穿越千年的“3D立体画”,正在从墙上走向大众,从农村走向城市,摸索新的现代“绘”法。

  A

  灰塑不灰

  原料易得,四种基色调绘百变艺术图案

  在文昌灰塑创作基地内,各式各样的成品、半成品随处可见——

  大小不一的木板上,诸如鲤鱼、蛟龙、花篮等灰塑作品已经完成堆灰,初具雏形。一些已经完成的作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长宽高不等的画板上,每幅作品各有一个主题,既有以葡萄为主的多子多福图,也有以凤凰、牡丹等元素组成的百鸟朝凤图。蛟龙在云海里翻腾,寓意着节节高升;花篮中百花齐放,代表着幸福常至……

  工作中的许达联一直俯着身子,面前的夏日荷花图正一点点被灰料填满。

  

  许达联在进行灰塑创作。(文昌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你看这些莲蓬、莲叶、茎蔓,每一处大小不一,用料多少也不一样,要做得好看,就要下刀精细。”许达联的目光停在一个等待堆灰的莲蓬上说,这小小的一个莲蓬,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高度和弧度,用料不能蛮干。

  整幅灰塑设计图,有近十个大小不同的莲蓬,许达联得逐个堆灰。

  在雏形定型后,许达联还会雕琢灰塑的细节,将叶片的脉络、绽放的花蕊、泛起涟漪的湖水等细节一一补齐,最后才开始上色。作为一名成熟的灰塑创作者,从设计到打样,再到晾晒上色等环节,这样一幅作品不出一周即可完成。

  文昌灰塑是一个用灰料堆砌出的多彩世界,因此又得名堆灰。根据主题,文昌灰塑多以金色、红色、蓝色等为主色调,细节上层次分明,通过渐变递进的上色手法,绘出万紫千红。

  可明明是彩色,何故称之为灰塑?许达联解释,这里的灰并非指颜色,而是这种雕塑的原料,是各种廉价易得的灰。

  

  海口中山路一民宿外墙上的灰塑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灰由烧制后的贝壳粉、草筋灰、纸筋灰、糯米粉、红糖等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可塑性,经久不坏。

  

  骑楼灰塑局部。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在文昌市许多老屋壁上,灰塑的踪迹随处可见。如在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祥禽瑞兽、花卉植物等灰塑经过数百年洗礼,还紧紧贴于壁上;在文昌孔庙,这里的灰塑经过翻修,已经重新上色,祥云、龙凤等图案更显庄重大气。

  人们也将其作为单独的艺术作品放在房内。如在正厅横廊里常画的有象征喜上眉梢的“喜鹊登梅”;象征高尚品德的松、竹、梅;寓意金玉满堂的“金鱼和海棠”等。

  灰塑的色彩多变,离不开调色师傅的匠心独运。在基地里,文昌灰塑壁画非遗传承人之一潘先良尤其擅长调色。

  “画师们使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矿物质石粉,色彩只有土黄、土红、奶蓝、墨色四种基本色,优点是固色持久,可以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潘先良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画师们在传承中创新,开始混用水彩、丙烯等颜料。与矿物质相比,这些颜料更便宜易得。虽然留存时间短,但色彩更加艳丽。画师们在作品中将二者混合,达到互补的效果。

  B

  灰塑添彩

  应用场景更多,承载乡愁走出海南、走向海外

  除了在传统民居中应用,如今的文昌灰塑,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几乎每次来海口,我都住在这里。”文物爱好者、山东游客唐海波是海口骑楼步行街一家酒店的常客,吸引他的正是这里随处可见的文昌灰塑。

  

  海口骑楼老街寰海阁酒店内的灰塑。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站在酒店大门口,木质的双开门两侧,是一对以喜鹊报春为主题的文昌灰塑门联。在这些文昌灰塑中,喜鹊站在攀缘向上的枝头上,双目炯炯有神。“这里面的叶子有清晰的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喜鹊细细的绒毛,足以见得匠人在雕琢时的用心,以及技艺的精湛。” 唐海波说。

  

  海口骑楼老街寰海阁酒店内的灰塑。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大厅里,双龙双蛟、百鸟朝凤、海岛果园等主题灰塑栩栩如生,尽显这一艺术形式的复杂性、多样性,且不失美感。与此同时,在酒店的露台上,还可以看到草尾灰塑屋脊,这是琼北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的纹样,都通过灰塑进行呈现。

  

  海口骑楼老街寰海阁酒店内的灰塑。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酒店在设计中融入了很多灰塑元素,既让酒店更有特色,也借此推动了灰塑文化的传承。”酒店负责人符燕舞说,在酒店工作的时间久了,她已经“兼职”干起了讲解员。不少游客虽然对灰塑不了解,但看到好看的作品后,总会多问几句,“我们会给顾客解疑答惑,帮助他们了解灰塑。”

  

  海口骑楼步行街寰海阁酒店内的灰塑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作为文昌灰塑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希望文昌灰塑能融入现代市场,走出乡野,走进城市,让更多人看到灰塑的美。”许达联说。

  正如他所期待的,文昌灰塑的脚步,近些年来已经走出海南、走向海外。

  文昌市文化馆馆长曾小宁介绍,目前文昌有壁画师约30人。这些灰塑艺术家除了在我省各市县接活,不时还被海外华侨邀请到国外绘制灰塑壁画,为华侨一解乡愁的同时,也将这门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传播得越来越远。

  潘先良就是其中一位。数十年来,他先后下东南亚数次,给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众多民居和庙宇画过壁画。马来西亚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就有他的杰作。

  潘先良介绍,乐圣岭天后宫翻修一新后,琼籍海外侨胞蜂拥而至。看到故乡人画的壁画后,80多岁的文昌籍海外侨胞符洪国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又看到了故乡的颜色,实在太激动了。你的壁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故乡老房子里玩耍的旧时光。你把故乡那绚丽的乡愁带来了。”

  C

  灰塑放彩

  多方合力,打造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产业模式

  1966年,因生活窘迫走投无路的许达联,迫切需要一门手艺养家。那时年仅十几岁的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灰刀,堆起了灰塑。当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布,看到文昌灰塑赫然在列,已在行业深耕近60年的许达联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对文昌灰塑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许达联说,文昌灰塑虽起源于闽地,但经过在海南的长时间发展,已经和本地文化深度融合,形成有别于岛外诸多灰塑的艺术产品,是文昌民间独具一格的手工技艺。

  许达联举例,比如卷草尾屋脊的使用,是琼北民居的一大特色,都可用文昌灰塑呈现。再如海南人民间常使用的茄子、金桔、葡萄等物象,都已经成为文昌灰塑经常使用的元素。如今文昌灰塑成功申报为海南省非遗项目,对于灰塑本身来说,可以让其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实际上,文昌灰塑发展至今,政府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们做过相当之多的努力。

  比如文昌的非遗传承人们创新地将创作从墙上搬到了木板上,方便移动和携带,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商品售卖,保证了匠人的收入来源。2021年4月,许达联在海口898艺术村开了工作室,一方面是承接项目,一方面将其作为文昌民居壁画的展示平台,扩大文昌灰塑的影响力。

  

  艺人用灰刀挑着灰泥创作。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文昌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想了不少办法:举办展览、定期组织文化交流、在校园里设壁画基地、请非遗传承人定期为师生们授课等。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当下许多人走入城市,住进高楼,即便还留在乡村的民居也多有重建,灰塑式微已是不争事实。

  曾小宁认为,文昌灰塑若要获得更好地保护,政府政策应是一大推手。比如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政策对此进行保护,也可以举办更多的文化宣传和相关活动,以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挖掘出更多尚未发现的优质传统文化。

  “其次,社会参与是另一推手。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机构参与和经营性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形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格局。”曾小宁说。

  总而言之,文化的传承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加之社会机构的配合,在广大群众之间形成传播和宣传模式,营造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社会氛围,最终将“非遗”打造成文化产业,使非遗成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模式。

  在具体操作层面,文昌市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提议,可以把文昌灰塑与文昌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可以让更多人感受文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本地人的文化自信。

  灰料

  灰并非指颜色,而是雕塑的原料,是各种廉价易得的灰。由烧制后的贝壳粉、草筋灰、纸筋灰、糯米粉、红糖等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可塑性,经久不坏。

  色彩

  画师使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矿物质石粉,色彩只有土黄、土红、奶蓝、墨色四种基本色,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画师开始混用水彩、丙烯等颜料,让色彩更加艳丽。

  工序

  一幅灰塑从制作到完成,需要经过打底、做线脚、勾线、上色等环节。

  纹路

  文昌灰塑通常取材民间喜闻乐见的祥禽瑞兽、花卉植物等纹样,富有吉祥寓意,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原标题:

  文昌灰塑:

  千年“3D立体画”摸索现代“绘”法

  记者:刘梦晓


原文链接:http://lwt.hainan.gov.cn/ywdt/sxkx/202405/t20240524_366876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京津冀深化大视听协同发展系列交流活动在雄安新区举办

下一篇:一球激起层层浪 海口“村排”促进乡村文体旅融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演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演艺法治网 y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