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今年端午节假期恰逢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文博场馆以传统佳节为契机,通过推出线上线下特色展览展示、开展社会教育等活动,展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效。
穿汉服、做香囊、赏舞龙、玩投壶……端午假期,“国潮”的劲风吹到了中国工业博物馆。6月5日,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第二届“工业+民俗”文化节——“国潮风尚 ‘粽’情端午”系列活动举办,通过古风市集、民俗游戏、研学工坊、文艺展演、戏服展五大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奉上韵味与趣味兼具的端午盛宴。
活动中,“工博小工坊”端午特色研学活动备受好评。参与者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蚕丝挂件、古风水晶扇、粽子挂件等手工艺品,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能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沉浸式领略国潮魅力。
一名8岁萌娃与妈妈一起穿起汉服拍照打卡,“宝妈”笑着说:“博物馆里好玩的活动太多啦,还能拍漂亮的照片,非常开心。”
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看到游人欢乐的表情十分开心:“欢迎市民游客穿着中华传统服饰到馆参观,共筑传统佳节的美丽风景。”
端午假期,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和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联手策划开展系列活动,邀约各界观众走进博物馆。其中,天津博物馆有14个展览供观众参观欣赏,涵盖玉器、瓷器、青铜器、民间工艺、人文历史等。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特别推荐参观“沽上风物——天津民间工艺展”,展览围绕城市历史、民俗特色等主题,呈现天津匠人的精巧心思和技艺。
在天津美术馆,观众可以欣赏到全新升级的“一花一世界·图灵花园MR混合现实交互科技艺术展”等3个特色展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推出“海河之子——李叔同展”。
刚劲迅猛的八极拳、变幻莫测的八卦掌、威武雄壮的梅花拳,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端午假期,河北博物院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现场30多位传统武术传承人登台献艺,观众不仅能聆听非遗学者讲解端午节的渊源和风俗,还可以体验传统绳编、脸谱绘制、粮食画制作和中医推拿按摩等中华传统技艺,现场气氛热烈。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结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首次展出新修复完成的海昏侯刘贺墓主棺玉器。本次“上新”的文物有6件玉璧、2件梯形玉片饰,与主棺一同出土的玉琀、玉带钩、韘形玉佩、青铜剑等器物以复原场景形式组合展示,直观呈现刘贺主棺内陪葬品情况,最大程度还原出土时的“第一现场”。据介绍,近年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组织文物修复专家对这批玉器进行了保护修复,并及时置于“金色海昏”展览中展出,让观众得以在展厅近距离欣赏它们的完整面貌。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文物“上新”,不仅丰富了“金色海昏”展览内容,更延伸了展览呈现的文化内涵。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响彻大别山,6月8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社教活动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举行,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和来自新县中小学校的学生们齐聚一堂,朗诵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朗诵会上不仅有《致屈原》《端午节遥想》《咏屈原》等端午节相关节目,还有《英雄赋》《大别山上红旗飘》《大别山感怀》等契合新县红色内核的诗歌朗诵,让在场观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星河万古流转,文明生生不息。想知道汉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该时期人们对于生命观、宇宙观的认知?6月8日,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本次展览由时空、阴阳、生命3个板块构成,在充分利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及科技手段的基础上,生动阐释马王堆汉墓的墓室构造、纷繁器物、文化理念及人文思想,巧妙呈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宏大想象与艺术表达,为观众构筑一场可知可感的“时空之旅”。
“此次大展经过长达3年的精心策划,是湖南博物院在展陈模式上的再次创新。”湖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这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举措。此外,展览也是目前全国文博界单体投入较大的数字展览之一,并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巡展。
“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工作,推出系列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讲好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贡献文化力量。”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博物院通过院区多媒体系统滚动播放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海报,开放10余个陈列展览和38个线上云展览,助力“文博游”进一步升温,让大众感悟传统文化之韵。
上一篇:欢坨有好柿
下一篇:“南开春秋”主题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