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这是《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笔下,喜欢摩托车的理由。
油门一拧,双轮飞驰,一场追风之旅就此开启。
引擎声低沉有力的巡航机车、轻快便捷的踏板车、高大威猛的探险摩托……摩友们戴着头盔,身着紧身衣,或是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或是在风景优美的环岛旅游公路上,留下加速疾行的低沉声浪。
今年5月以来,海南各地掀起一阵“摩旅热”:2024年首届海南环岛摩托车旅游文化嘉年华在海口启幕;2024年机车旅游节在屯昌举办……从昔日的代步工具,到如今的文旅新潮流,从小众运动到新晋网红,不仅是摩托车爱好者在海南集结,摩旅产业也在滚滚向前。
航拍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陵水路段。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追逐自由追逐风
“海南太适合骑行了,路好、环境好、风景好”
风呼呼地吹在脸上,簌簌地从耳边刮过。
“骑摩托车的感觉怎么样?”坐在张伟的摩托车后座,记者尽可能拔高音量,让声音盖过风声。
“太爽啦!”虽然戴着头盔,张伟兴奋的声音却无比清晰。
45岁的张伟是个摩旅新手,今年1月购买的这辆摩托车也是入门级,价值2.7万元。
“我年轻时就会骑摩托,那时把它当交通工具,后来有二十多年再也没骑过。”半年前,张伟在朋友的带动下,重新骑上了摩托车。
不同于以往,摩托车从工具变成了“玩具”,张伟说:“海南太适合骑行了,路好、环境好、风景好,平时和朋友们相约着骑行,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为什么会喜欢摩旅?如果向摩托车爱好者提出这个问题,能得到许多不尽相同却大体相似的答案:“为了追逐风和自由”“追求速度与激情”“可以抚慰渴望自由洒脱的身心”“摩旅能让人心情自在飞扬”……
摩旅爱好者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骑行
摩友黄海宁谈了自己更具体的感受:“骑摩托车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而骑在摩托车上,‘框框’就消失了,整个人和风景、周围的一切融在一起,这种满足感,远非其他方式可以替代。”
骑行久了,黄海宁甚至从中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在摩托车上,我无限接近自然,这是一种新的探索世界的方式。”
在一连串松弛感满满的答复中,摩托车被贴上了“自由”“酷炫”等标签,同时它的社交属性也在显现。
在骑行队伍中,如果你看到摩友们或身着统一着装、或张贴统一标识、或骑着同一型号的摩托车,那他们很有可能是同一车队或俱乐部的成员。
黄海宁还是海南哈雷会的秘书长,他介绍:“现在海南各地大大小小的摩托车俱乐部、车队有上百个,团队会更容易让摩友产生归属感。”
海口的文女士不会骑车,但她也加入了一个名为“活塞”的摩托车队。
“我就是队伍里的‘挡泥板’。”文女士之所以这样比喻自己,是因为她不会骑车,只能坐在队友的摩托车后,起到挡泥板的作用。她说,摩托车队的包容性,让她更加热爱这项运动。
这几年海南的摩托车市场井喷,海南省摩托车协会副秘书长杨庆坚说:“尤其是环岛旅游公路通车后,适合短途出行的摩托车受到年轻人青睐,摩托车的社交属性、骑行文化也逐渐显现,甚至成为表达生活态度和彰显个性的符号,整个行业也随之发展。”
是热爱也是机遇
衍生出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产业,海南有巨大发展潜力
玩摩托车算不上新潮流,在海南各地,早有不少摩旅“老炮儿”。来自文昌市会文镇的符大欣就是典型代表。
2024首届海南环岛摩托车文化旅游嘉年华期间,上百名摩友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及周边骑行。
符大欣骑了30多年摩托车,他忘不了10岁时和父亲在海口第一次看到摩托车的场景。“大人们骑着摩托车在路上潇洒奔驰,我很羡慕。”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大玩具”。
后来,符大欣挣到第一桶金,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台摩托车,他清楚记得那台车的型号:光阳125acf。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在海口工作的8年间,几乎骑遍了当时的流行车型。
现在的符大欣收藏了好几辆摩托车,最常骑的是一辆宝马牌R18型号的车。
观摩他的摩托车,能明显感受到他对摩旅文化的热爱。看似“大老粗”的符大欣,把车子保养得很精致,每个地方都擦得锃亮,车把手处装饰了皮质流苏,气缸被套上了保护罩,车身后方悬挂着摩托车边包,车尾处还贴了一个戴着头盔的摩旅小熊玩偶。符大欣轻抚着他的车,“这是我移动的家啊。”
2019年,符大欣在家乡会文镇上经营一家文玩工艺品店,店就在国道边上,是当时环岛游的必经之地。每天在店里看到许多摩友骑着车经过,他意识到摩旅能衍生出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产业。
“当时我发现虽然来海南骑行的车队很多,但是海南相关的摩旅配套服务却很少。”符大欣说,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发展摩旅文化产业。
看中了发展机会,符大欣决定扎进去干一番事业。2019年,他利用半年时间,骑着摩托车走遍半个中国,学习各地的机车文化。学成归来后,符大欣在文昌成立了一零八机车文化俱乐部。
短短几年时间内,该俱乐部积极配合企业或政府举办多场机车活动,也在当地做一些骑行公益活动,打造良好的摩旅文化氛围。
但符大欣也看到当前海南发展摩旅文化的短板,他说:“现在海南有很多摩托车团队,还有的形成了自有品牌。乍一看是百花齐放,但整体上还是不够规范,难以形成海南摩旅文化的合力,需要有专业力量来引导、培训。”
中国公路摩托车赛车队队长郑奇也曾在海南有过多次骑行经历,他把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骑行经历称为顶级的骑行享受。他认为,海南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展摩旅产业,这个过程特别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在郑奇看来,摩旅产业除了摩托车以外,还能有许多文化的延伸产品,比如服装、玩具、游戏,以及摩托车培训服务体系、娱乐软硬件的开发。
“摩托车可以缔造出全新的文化产业链,像迪拜有法拉利主题公园,举办赛事的城市可以更好地激活文旅资源。相信海南与摩托车的邂逅将产生更强大的能量和全新的机会。”郑奇说。
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岛旅游公路的开通,为骑行带来了无限乐趣。未来,省旅文厅将积极组织摩托车嘉年华等活动,借助国内唯一的环岛旅游公路,为“骑士”们提供一个释放压力、享受快乐的空间,同时促进海南摩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有势头也有限制
软件支持和硬件配套缺一不可,让摩旅“春笋”健康生长
当男骑手们在机车上追风时,女骑手也悄然在圈内集结。
“这几年越来越多女性也加入赛道,成为摩托车消费的又一主力。”在海口经营摩托车行的周鑫龙告诉记者,许多150cc到200cc的小排量摩托车、踏板类摩托车很受女性欢迎。
来自海口的“90后”女孩蔡丽芬是一名新晋摩友,她认为骑行的快乐是逛街、看电影无法取代的。去年,她从“自行车圈”跳槽到“摩托车圈”,她说,花同样的时间,能在摩托车上看到更多风景。
今年初,为了追求更好的骑行体验,蔡丽芬还升级了装备,让骑行更“带感”。
在海南的摩托车圈里,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禁摩。目前海口市实行城区24小时摩托车限行政策,有摩友认为发展摩旅文化与摩托车限行之间是矛盾的。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海口,很多摩友想完成环海南岛的闭环骑行,但由于禁摩,海口这段无法完成,很遗憾。”黄海宁说,上个月,首届海南环岛摩托车旅游文化嘉年华活动举办期间,海口市在部分时段、路段暂时给摩托车解禁,当天许多人是第一次在海口市区街头骑行。
“我家住在海口市区,但为了遵守交规,无奈只能把摩托车放在禁摩区域外的朋友家,来回不方便。”蔡丽芬说。
去年12月12日,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通车前夕,三亚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了一则消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三亚段(主城区路段)解除摩托车限行管理,这在海南甚至全国的摩友圈里引起了轰动。
黄海宁认为海口的禁摩政策可由“一刀切”变为“疏堵结合”,适当缩小或者动态管理限行的时间和区域,让摩托车在城区可以有一定的“呼吸”空间。
也有群众对禁摩政策表示理解,海口市民刘先生说:“部分摩托车驾驶员存在‘飙车’‘炸街’等危险驾驶的违法行为,易引发交通事故,禁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通秩序。”
海口市旅文局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海口实行的禁摩政策是有一定范围的,并不是全域禁摩,在海口郊区也可以开展摩旅活动,在一些重大的摩旅活动期间,海口交警等部门也实行暂时的解禁政策,总体来看,摩旅文化的发展和城区的禁摩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禁摩背后是安全考量,也事关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海口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海南交警曾做过统计,节假日期间主要肇事车型为摩托车、小轿车、重型货车、电动自行车,其中摩托车肇事最突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均占总数的50%左右。禁摩政策出台,是为了保障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道路拥堵。
除了海口的禁摩政策,我省在2017年还颁布实施了《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禁止摩托车在海南高速公路上行驶。
为何摩托车不能上高速公路?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摩托车属于俗称的“肉包铁”,发生事故时容易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且摩托车是两轮车,稳定性不足,在高速公路上车速过快时和身边大型车辆经过时,会受到强风的干扰,很难掌握平衡。再加上高速公路存在急坡、弯道、隧道等复杂路况,摩托车上高速公路行驶存在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认为,海南发展摩旅文化、摩旅产业是有先天优势的,风景优美、四季可骑,但还需后天的努力,软件支持和硬件配套缺一不可,要重新审视并调整一些限制措施,以更好地释放、满足摩旅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方式,从小众运动到新晋网红,从车友会到主题活动……可以看到,在海南摩旅发展的势头犹如雨后春笋,如何接住这新的消费场景、新的社交玩法、新的产业萌芽,如何在禁摩政策下布局摩旅产业,也许是下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骑行安全Tips
佩戴安全头盔
遵守交通规则
保持适当的车速
不酒驾、不醉驾
防止疲劳驾驶
在其他车辆盲区时小心行驶
注意邻近车辆和行人
原标题:
一个是“珍珠项链”,一个主打“炫酷吸睛”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通车以来,摩旅频出镜
环岛“摩”法
记者: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