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上海旅游节6日落下帷幕,在过去23天里,上海接待市民游客3876.74万人次;节庆活动拉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924.06亿元,同比增长4.23%;宾馆酒店客房出租率为61%,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
创办自1990年的上海旅游节,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旅游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发展成为展现城市万象更新、百姓美好生活,推动文体旅商展融合的大平台。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为城市发展赋能,也促进各国民心互通。
从“来上海,看敦煌”到“看上海,游中国”
保加利亚网球运动员格里戈尔·迪米特洛夫在参加上海网球大师赛比赛之余,参观了正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艺术,非常棒!”
10月2日,迪米特洛夫来到中华艺术宫参观“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是上海旅游节创办35年来首次引进的重量级文博大展项目,汇聚敦煌研究院168件/套珍贵文物及临本,包括实证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精美细腻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等。自旅游节期间开展至今,已吸引观众超4万人次,门票销售逾20万张。
记者观察到,来此观展的不少海外观众对《炽盛光佛》图中“黄道十二宫”的出现颇感兴趣;中老年观众对石窟、造像、壁画等十分热衷;不少年轻人则身着唐制汉服而来,或在观展后驻足文创商店,对冰箱贴、帆布包以及手工串绳等爱不释手。
为何在上海旅游节庆活动中引入敦煌大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大活动办公室主任李平介绍,敦煌见证了多元文化包容互鉴的历史,上海是当下的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历史文化为“引”、旅游活动为“媒”,各地正深化合作,向市民游客乃至海内外友人讲述海纳百川的中国城市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和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上海旅游节为平台,文博艺术与旅游项目得到更深度融合:敦煌市是今年上海旅游节八个分会场举办地之一,当地文旅资源在上海得到更为集中和充分的展示;春秋旅游推出“九色敦煌 五彩申城”等主题旅游产品;东方明珠塔携手敦煌金共同打造“上海之星·何以敦煌”黄浦江游览航班;久事集团上海都市旅游卡公司推出联名“Shanghai Pass梦敦煌”伴手礼;由老凤祥联合敦煌金推出的“关照”文创手绳入选新一批“上海礼物”。
9月14日,演员在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在上海,你可以见到过去,也可以看到未来。”美国旅行商詹妮弗·切尔奈说,一眼望古今,这是她最喜欢上海的地方。
除了敦煌,今年上海旅游节分会场还包括日喀则、喀什、盐城、黄山、嘉兴、南通、靖江等地。萨迦非遗索舞、靖江风味美食、黄山徽派村落,在上海旅游节期间“走近”上海市民游客;以上海为起点或终点的“看上海,游中国”旅游线路深受海内外游客欢迎。
从文旅融合到文旅赋能
“以前还需要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如今街区就有大展可看!”上海市民周婷说。家住徐汇区的她傍晚散步来到黄浦江畔的油罐艺术中心,欣赏正在上演的“江南万象——中国式风景”投影秀。今年早些时候沪上举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吸引观众无数;最新的光影秀中,林中小鸟、风中花朵、缤纷房屋动了起来,演绎别样风景。
10月1日晚,位于徐汇滨江的油罐艺术中心上演光影秀,众多市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也拉开帷幕,主会场、分会场陆续点亮,沉浸式建筑投影秀、水幕秀、裸眼3D秀、激光秀等,每一场光影作品展示都是对艺术的深刻诠释。让观众回味无穷的大师画作打破文博场馆“围墙”,因AIGC技术“活”在了滨水街区里、历史建筑上。
从油罐中心沿江岸步行数分钟,正式开业不久的Gate M西岸梦中心客流攒动,人们坐在江畔的咖啡店、甜品店里,享受习习江风;在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绿树成荫的餐厅里品尝美食;逛一逛动感时尚的足球主题市集,参加互动活动。
“尽管上海那么大、人那么多,都市生活很有松弛感。”法国导游乐盖曦认为,这是上海吸引各地游客的重要原因。
上海旅游节期间,16个区各具特色的精彩活动将上海变成一座巨大的“都市主题乐园”。在奉贤区,碧海金沙水域掀起家庭水上休闲运动潮流;在松江,上海影视乐园的旗袍秀吸引市民游客“跟着影视剧打卡”;在虹口,从鲁迅公园到甜爱路,探访鲁迅“生活圈”的City Walk一上线便“场场爆满”;在杨浦,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展示着当代年轻人热衷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宝山,“邮轮船票一票游宝山”等邮轮主题特色产品和线路深受欢迎;在青浦,一站式民宿度假休闲秋季体验产品让游客零距离体验稻花香、飞鸟鸣的自然野趣;在闵行,万象城、爱琴海、井亭天地、阿拉城等商业体业态融合,夜间消费红火……
10月4日,游客跟随春秋旅游导游徐旦旦探访位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的上海鲁迅故居。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2024凤凰杯上海骑游节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与上海旅游节联动,延展“体育+文旅”的辐射力;“上海金秋购物旅游季”“乐游云购文旅消费季”“海派精致美食节”以及每周六“上新”的“乐游上海”住宿消费券发放等促消费活动,推动商圈和企业提供焕新迭代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多方面需求。
“处处是景”的背后,是上海将最好的都市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又形成流量入口,文体旅商展有机融合,流量又转化为留量、销量,激活和培育消费,形成更强大的市场基础,为城市经济发展赋能。
从主客共享到主客共创
克罗地亚弗尔博韦茨铜管乐团奏响昂扬的进行曲;法国洛里昂风笛乐队演绎的名曲《茉莉花》别有一番风味;智利阿劳卡尼亚海岸民族舞蹈团演员脸上涂着代表海洋、力量等元素的彩绘,伴随激昂的鼓点跳起奔放舞蹈……时隔5年,境外表演团队回归上海旅游节舞台。各国表演者全心全意展示着自己故乡的音乐舞蹈艺术,又将友好和祝福传递给中国观众。
9月29日,来自德国的彼得·鲍尔(左)与妻子在东方明珠塔前合影,他是东方明珠塔第一亿名游客(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表演之余,他们也是入境游客。亚美尼亚埃里温鼓乐和德维安舞蹈艺术团团长帕维尔说:“上海的国际化体现在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入境散客顾虑的出行、支付、语言、通讯等环节都有很好的服务支持。我们可以和本地居民一起感受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每一个到访的外国游客都会爱上这里。”
许多外国友人留了下来,渐渐变成“老上海”。“17年前我初到上海时,沿街许多墙上只有零零散散的喷漆图形,如今附近居民楼外立面,常常有着颇具艺术感的涂鸦创作,让到此地的人耳目一新。”来自法国的涂鸦艺术家保罗·德西奥回忆。十多年来,他在上海建立自己的事业,也见证了整座城市公共艺术繁荣发展,并有更多本地居民参与城市涂鸦创作。
9月19日,导游(左一)带领美国旅行商在上海豫园观光。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保罗·德西奥等一众在沪生活多年的外国友人相聚一堂,讲述中国城市发展与自己安居兴业的故事,分享自己眼中的“China Travel”,面向更多海外游客推广如何像本地人一样感受中国城市魅力。
今年前8个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402.6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倍;其中外国游客290.8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4倍。
《2024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显示,上海连续数年是全国休闲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正在从‘主客共享’变为‘主客共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楼嘉军分析,在上海,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互动、互谅、互存、互惠。人们正生活在一座真实又有活力的“中国式风景”中。
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将进一步做强节庆活动大品牌、产业行业大联动、城市形象大宣推,培育更多文商旅体展联动融合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上海都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上海市民和中外游客心向上海、喜爱上海、乐游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