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演艺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演艺人才 > 正文

从“江苏做法”看中国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广电?

时间:2024-06-03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广电总局在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方面,近年来提出加强乡村舆论阵地建设、服务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江苏广电系统落实总局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基础上,不断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广电+数字乡村”新模式,在实践中推动广电公共服务由功能型向数智型升级进阶。

  江苏广电系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21以来,“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建设”项目连续3年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到2023年底已建成智慧广电乡镇(街道)694个。2024年将继续新建160个涉农智慧广电乡镇(街道)。

  如何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江苏广电系统强化数智化赋能,以智慧广电为依托,以“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建设”项目为抓手,以“一云、二网、三用、四统一、5G和多屏”为主线,不断创新“智慧广电+数字乡村”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打造以乡村数字文化、数字惠民服务、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经济为主轴的智慧广电乡村服务新模式,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由功能型向数智型升级。

  一、智慧广电+乡村数字文化,夯实基层宣传文化阵地

  乡村数字文化包含一镇一品、文明实践、高新视听、公益影院、数字文化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业态设计。

  一镇一品融合传播

  一镇一品融合传播门户,是以电视大屏为主传播渠道,融合手机端、户外大屏、应急广播等多终端,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融合传播宣传门户,并融入地方农文旅等特色内容,为村民提供的包括文化教育、公共信息、便民服务等一系列贴近民生的文化服务,丰富乡村广播电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基层党委政府“信息发布有了新渠道、党建工作有了新阵地、文化传播有了新平台”,成就“乡村民生大幸福”。

  江苏有线以“一云六屏一播”为体系架构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管理信息化、供需对接精准化、群众参与便捷化,打造农村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江苏特色”,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有线电视网络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是数字化阅读、文化服务和线上展览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充分利用“广电+”的平台化战略,借助信息基础公共设施,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提升在场服务能力的同时,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二、智慧广电+数字惠民服务,补齐乡村数智生活服务短板

  江苏数字惠民服务包含乐业安居、养老助残、在线教育、数字医疗等信息化、数字化公共服务业态设计等。

  乐业安居:提升乡村人民群众数字素养

  基于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数字乡村平台整合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通过手机、电脑、智能机顶盒等终端设备,为广大乡村群众提供最新、最全的便民信息、最便捷的生活服务,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设备与软件操作、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安全等数字能力。

  老有所养:数字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智慧养老是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家居设备和呼叫设备 等,为农村地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健康管理、随身监护、 关爱视频等综合性、多样性的养老服务,提升农村老年人生 活质量。同时,整合县域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搭建县级平台,全面联通县、乡、村各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弱有所扶:健全服务残疾人保障和救助机制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农村地区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建立残疾群体基础信息数据库,掌握和了解农村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情况与需求,提升农村残疾人服务的精准性;积极拓展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渠道,引导残疾人在短视频、电商、客服等领域发挥作用。

  学有所教:推动信息化服务教育资源均等化覆盖

  “智慧广电+互联网+教育”通过将广电5G及FTTH网络、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学校网络覆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对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病有所医:数字赋能医疗公共服务

  “智慧广电+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将广电5G及FTTH网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通过开发新的医疗健康应用、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乡村地区带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乡村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和通达性。

  三、智慧广电+乡村数字治理,助力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新生态

  乡村数字治理包含智慧党建、综合治理、智慧村务、平安乡村、应急广播、智慧绿色乡村、法治乡村等数字乡村治理服务业态等设计。

  综合治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

  应用“智慧广电+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实现“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法治数字化能力,推广运用智能调解系统,利用移动端开展法律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维权指引、视频调解等线上服务,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支撑。

  智慧村务:让数字融入乡村生活

  推进“智慧广电+”便民惠农、政务、村务、基层综治、应急等乡村治理能力提质增效,着力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阳光村务建设,提升农村资产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村级“三务”公开和“小微权力”清单内容实时查看,做好阳光社会监督。数字化助力村民自治,通过搭建群众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村民积极开展线上协商议事;以数字技术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走一条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村民自治之路。

  平安乡村:建设乡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以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为基础,按照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专线资源、存储资源、平台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公安、教育、医疗、交通、城管、水利、环保等各部门视频监控资源,并以管理集中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为建设目标,参与乡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应用拓展,织密了全面覆盖、点线结合、高低搭配、技术兼容、资源共享、质态良好的农村技防防控网络。

  应急广播:“平战结合”服务基层宣传和应急管理

  应急广播系统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接入为主,与调频、地面数字电视、应急移动广播传输方式结合,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管控体系。这一系统可与国家、省应急广播系统及本地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实施联动,第一时间接收并发布国家和本地的应急信息指令,真正实现多部门协同、多平台接入、多终端展现、多场景应用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应急服务功能,形成了覆盖乡村、平战结合、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覆盖体系。

  四、智慧广电+乡村数字经济,全面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乡村数字经济通过智慧农业、乡村农文旅、乡村电商、服务业等新业态培育,以数字化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智慧农业:提升农业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智慧农业主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支撑。

  智慧旅游:助推乡村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

  运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管理、服务、营销、运营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游前、游中、游后服务体验闭环。

  乡村新业态: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技能提升

  借鉴和利用农村实用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智慧农业建设、乡村电子商务应用、农文旅数字化等专题培训和实地访学。助力发展乡村数字服务业,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客服、移动外呼、AI(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等数字服务产业落地乡村,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

  下一步,江苏广电局将在广电总局指导下,不断完善并加强顶层设计,继续对现有乡村工程各级平台和服务实施整合,推进建设智慧广电乡村工程省级公共服务云平台,努力做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公共服务资源汇聚、公共服务模块建设部署和公共服务模块运行效果评测,全面建成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支撑能力为主,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为补充的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服务体系,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广电力量。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4/5/29/art_69985_112571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见非遗之美 遇烟火江南 微短剧《一梦枕星河》网台同播反响热烈

下一篇:国家支持高清超高清机顶盒以旧换新!国家发展改革委、广电总局等...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演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演艺法治网 y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